close

  今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11周年,對大多數伊拉克人民來說,這11年無疑充斥著令人沮喪的動蕩與不安。2月10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佈了一張近12年來伊拉克國內死亡人數的動態地圖。從圖上顯示的暴力事件發生範圍、頻率和死亡人數來看,早在2011年12月14日就被宣佈結束的伊拉克戰爭似乎並沒有真正畫上句號。
  誰勝?誰敗?
  從2003年年初至2011年年底,歷時近9年的伊拉克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短暫的大規模作戰階段和中後期長時間的穩定行動階段。
  在大規模作戰階段,主要是以常規軍事行動為主。自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突然發起導彈突擊始,至5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林肯”號航母上宣佈主要作戰行動結束為止,歷時43天。
  期間,美英以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和精幹的地面部隊先後實施了以獵殺薩達姆為主要目標的“斬首行動”、以伊拉克軍事政治體系重心為打擊對象的“震懾行動”,以及占領巴格達和巴士拉等重要城市的地面作戰和搜捕伊拉克軍政要員的收尾行動。
  在極短的時間內,美英聯軍以陣亡168人、傷554人、失蹤3人的較小代價,徹底擊敗了伊拉克軍隊,推翻了薩達姆政權,順利達成了戰前預定的核心目標之一。
  在主要作戰行動結束後,美軍隨即轉入以清剿殘餘伊拉克反美勢力為主的穩定行動。這時的作戰對象轉變為包括薩達姆“復興黨”的殘餘勢力、“基地”組織三號人物扎卡維領導的“統一聖戰”組織,還有大量自境外滲透進來的各類反美武裝分子。
  在作戰行動上,除了2004年在費盧傑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作戰之外,這一階段的作戰行動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搜索與清剿、巡邏與護送、設卡檢查,以及針對高價值目標的定點突襲行動,美軍將這類行動統稱為反叛亂作戰。此外,美軍還承擔了包括為當地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協助培訓政府管理人員、協助訓練伊拉克國民軍等大量恢復與重建任務。
  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經表示,伊拉克戰爭的主要目的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二是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三是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四是保護伊拉克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事實證明,要完全達成這樣的目標幾乎沒有可能。在前期的正規戰場上,美軍保持著任何對手都難以匹敵的軍事優勢。2003年7月美國《外交》雜誌刊文不無炫耀地表示,伊拉克戰爭所展現的是美國新的戰爭方式——即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傷亡極小的快速勝利。
  而在中後期以反叛亂作戰為主的穩定行動中,情況卻發生了變化。蘭德公司分析了101空降師和“斯瑞克”旅級戰鬥隊在伊拉克北部地區實施穩定行動的表現後得出結論,在這種典型的不對稱作戰中,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並不能確保美軍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2010年8月,美軍戰鬥部隊撤離伊拉克。2011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當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至此,美軍已經陣亡4400餘人、傷5萬餘人,伊拉克人民則死亡10萬人、傷20萬人、200萬人淪為難民。
  美軍撤離了,丟給伊拉克一個集中了政治局勢不穩、安全形勢嚴峻、國家重建緩慢等眾多矛盾的爛攤子。此時伊拉克複雜的局面已經使得這場戰爭很難用簡單的“勝”與“敗”來形容了。
  孰得?孰失?
  儘管美國曆時9年才宣佈結束伊拉克戰爭,但仍掩飾不住匆匆忙忙、草草收場之態。時至今日,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依然是人們爭論的話題。美國究竟從伊拉克戰爭中收穫了什麼?
  在政治上,伊拉克戰爭之始,美國就背負著“師出無名”的沉重包袱。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單方面擅自開戰使美國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特別是美國始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了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這更讓人質疑戰爭的正義性究竟在哪裡?
  但是,伊拉克戰爭徹底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使一向反美的中東大國伊拉克嬗變為一個親美國家。有學者認為,依靠伊拉克這個新立足點,美國正在尋求打造一個類似過去“巴格達條約組織”的中東新親美聯盟,以進一步加強其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
  在經濟上,持續近9年的伊拉克戰爭消耗了高達8000億美元的資金。這對於向來講究戰爭效費比的美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然而,美國已經和正在多個領域從如此巨額的“投資”中取得回報,能源和防務領域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
  2007年,伊拉克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根據該法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石油巨頭將獲得30年開采伊拉克石油的合同。尤其是在開始階段,西方石油公司可分得伊拉克石油收入的60%~70%,直至收回成本。此後,還能夠繼續獲得伊拉克20%的石油收入。這意味著,美國將長期控制中東一半以上的石油。
  今年1月27日,據美國《外交政策》報道,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向伊拉克出售戰機的協議。伊拉克政府除了從美國購買24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外,還將租借6架直升機用於訓練和後勤保障,訂單總價值超過62億美元。實際上,從2005年起,美國就已經陸續向伊拉克提供了價值14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儼然已經成為戰後伊拉克政府的最大武器供應商。
  何去?何從?
  2011年12月15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巴格達舉行的美軍降旗儀式上,向美軍官兵發表演說稱:“你們將非常自豪地離開……你們的犧牲已經幫助伊拉克人民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篇章。”
  但是,伊拉克人民卻沒有這樣的感覺,一名接受美聯社採訪的伊拉克人直言不諱地說:“美國人留下的是一個遭到他們破壞的國家,美國人沒有留下現代化的學校或大工廠。相反,他們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孤兒寡母。”
  美國共和黨人也公開批評,過快從伊拉克撤軍將使美伊取得的所有進展處於更大風險之中。2014年1月3日,“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與敘利亞反對派組織“救國陣線”聯合占領了伊拉克首都附近的重鎮費盧傑,並宣稱成立“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儘管這是一場恐怖分子攪局的鬧劇,卻凸顯了伊拉克亂局給美國帶來的尷尬——美軍走了,“基地”組織卻在這裡扎下了根!
  伊拉克還面臨著政治局勢不穩、安全形勢嚴峻、國家重建緩慢等諸多問題。伊拉克的民族構成複雜,其3100多萬人口以穆斯林為主,其中什葉派占六成,遜尼派和庫爾德人數量相當。
  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掌握了國家的主要權力。伊拉克政府中,總理由什葉派人士擔任,總統由庫爾德人擔任,議長由遜尼派人士擔任。如此的權力分配埋下了各自為政和教派紛爭的隱患。
  安全形勢嚴峻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伊拉克人民。根據聯合國伊拉克援助團發表的公報,從2013年年初開始,伊拉克的安全形勢日益惡化。據統計,2013年全年伊拉克發生的恐怖活動和暴力襲擊事件導致8868人死亡。其中,7818人是平民、1050人是伊拉克安全部隊官兵,另有超過1.8萬人受傷,傷亡人數是歷年之最。尤其是與敘利亞接壤的安巴爾省的“基地”組織活動異常頻繁,已導致近30萬人流離失所。
  近年來,雖然伊拉克石油出口穩步增長,財政收入也大幅增加。但是,長期的政局不穩、安全環境惡劣、貪污腐敗盛行等諸多因素使得伊拉克的重建速度極為緩慢。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始終困擾著伊拉克民眾,反過來又影響了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對伊拉克人民來說,戰爭結束前後的狀態並無實質性的區別。
  今年1月10日,《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稱,雖然美軍部隊已經撤出了伊拉克,但武裝分子的卷土重來,顯示伊拉克戰爭並沒有結束。緊接著在1月26日,美國副總統拜登在與伊拉克總理馬利基通話中表示,美國將會繼續支持伊拉克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的武裝分子的戰鬥。但是,美軍在時尚且束手無策,現在這種口頭支持的外交意義著實大於實際意義。伊拉克目前的局勢用奧巴馬演講時的一句話形容最為貼切,即“結束一場戰爭比開始一場戰爭更難”。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  (原標題:難言結束的伊拉克戰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p45lpbk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